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2日 19:41 编辑:文学院 点击量:次
2025年3月27日晚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戴锦华应邀为西藏大学师生作《今日电影:想象与书写世界的方式》专题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唐利群主持。
戴锦华教授从电影与今日世界的互文关系切入,指出电影作为公共艺术的社会角色与功用:我们可以经由电影观看和理解今日世界、今日中国和今日社会。而后,戴教授以20世纪中国电影与中国崛起为锚点,讲述了二者同步发生、共同汇入全球化和现代化潮流的创伤记忆和历史进程。中国电影的代际转变携带了今日中国不断转切的自我安置的方式与心态转变,而今,中国电影成功出海,我们再度以电影文本和世界相遇。
而后,戴教授以四组喜闻乐道、广为人知的影片,呈现了电影记录、创作与书写历史与记忆的不同方式及其嬗变,以及对文化现状、思想现状和社会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戴老师首先以张艺谋导演的两部影片《归来》和《金陵十三钗》为例,阐释了以电影指涉中国历史和集体记忆的路径和方式。前者讲述了患失忆症的女主冯婉瑜始终深爱丈夫陆焉识却只能相守却无法相认的爱情故事,后者则讲述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创伤历史,二者都关涉历史记忆与身份主体问题。戴老师认为,当我们在谈及记忆时,我们启动的并不是记忆政治学,而是遗忘政治学。而《金陵十三钗》中叙事中心和视觉中心同视点出发者的分离则展现了主体自觉无法得到确认的撕裂困境。其间中国主体意识、主体自觉和主体视野的缺失以及中国书写的失语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置身全球化和现代化激变中的中国的身份确证与主体放置焦虑。
接下来,戴教授以《流浪地球》系列讲述了中国电影与中国崛起的视觉表现方式。《流浪地球》以群像叙事和中国传统血缘亲情为路径呈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觉,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自我和解以及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信和勇气。其后的《流浪地球2》尽管在电影工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中Moss的设置和意识上传的解决方案将人类由此前的看转切为被看,同时也削弱了中国文化自觉的表达。第三组影片则提供了一种我们进行主体确认、主体形成和主体书写的方案。《钢的琴》《白日焰火》等影片开启了东北文艺复兴,构造了可写的东北,与之相对的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地新浪潮电影序列则以饱含深情的现实主义形塑了可写的西藏,这两组影片充分展示了电影安置人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揭示了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中人的生存焦虑与心灵困境。戴教授指出,这两组影片序列打开了书写中国的可能性,提供了重返历史纵深和展望未来的可能。
最后,戴老师指出,电影是历史的,是现实的,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我们经由电影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成,我们也经由电影突破屏障和他者相遇。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和公共艺术,是艺术的,也是分享的,故而电影是影院的艺术,因此保卫电影就是保卫艺术的公共实践。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同戴教授就藏地新浪潮、近年来中国文化实践、中国动漫叙事和国际性别问题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互动和讨论。此次讲座在师生们悠长的回味中顺利结束。
至此,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完美收官。
文字:谈丹丹
审核:唐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