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4日 15:53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 编辑:文学院 点击量:次
11月2日上午,“第七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获奖作品敖超《直线三公里》与刘萱《西藏三章》论坛在西藏大学举行。西藏著名诗人、西藏“雪域萱歌·喜马拉雅诗歌营地”创办人刘萱,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拉萨市作家协会主席敖超,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陈人杰,西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安阳,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研究员次仁央宗,西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庆华,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雪域萱歌总编乌兰玉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藏站站长陈琴,中国西藏网西藏站站长王淑出席论坛并发言,还有西藏大学文学院师生、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由西藏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王紫怡主持。
获“第七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诗歌作品《西藏三章》作者刘萱在分享创作感悟时坦言,这本诗集是她利用两度援藏及之后调藏14年时间沉淀、思考、创作的一本诗集。她说,对每一位到西藏的人来说,都有一个自己眼中的西藏,“我创作《西藏三章》时,就选定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个西藏,不人云亦云,包括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以及首次开创散文诗‘三章体’形式来书写西藏,遵循着从心而来,真情抒发。”
获“第七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长篇小说作品《直线三公里》作者敖超分享了自己与文学结缘的往事。他表示,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三公里”源于他首次阿里之行时所见到的神湖玛旁雍措和鬼湖拉昂措。他说:“这两湖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是三公里,小说通过三条线不停地围绕一个主题行进,在大的环境里,通过好与坏,‘神’和‘鬼’的不断变换,引起人们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思考。”
来自我区文艺界的评论家和文艺学者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高度评价。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普布昌居说,敖超的《直线三公里》宛如一扇独特的文学之窗,为我们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故事画卷。在这短短三公里的直线上,生活的纹理清晰可见,深刻情感与善恶较量,复杂人性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图景。而刘萱的《西藏三章》则以“三章”的形式缓缓铺陈开来,从丰富璀璨的人文到壮美辽阔的自然,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到生机蓬勃的当下,立体式地展现了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无尽魅力。
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研究员,西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颜亮说,敖超的长篇小说《直线三公里》所运用的多个空间场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空间塑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而空间的转换又推动了人物的命运发展。这篇小说还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包括藏族文化、汉族文化以及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颜亮认为,刘萱的《西藏三章》以多元主题的呈现方式,使诗集不仅仅是对西藏的简单赞美,更是对其全方位的解读与呈现,符合现代诗学中对主题深度和广度的追求。而且诗集运用了大量具有西藏特色的意象,如雪山、草原、牦牛、圣湖、格萨尔王等。这些意象不仅是西藏自然风光和文化符号的代表,更在诗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情感内涵。诗人采用散文诗的体裁进行创作,这一选择既有利于自由地表达情感和思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本次论坛由西藏大学校党委宣传部指导,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主办,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承办。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
审核:李庆华、旺宗